债券违约风险频现 担保业洗牌加剧
发布时间:2014-08-04     作者:金融时报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量:1510   分享到:

  从3月份的ST超日债事件,到华通路桥短券兑付危机,再到“12金泰债”无法兑付——2014年,中国债市违约大幕正式开启。而一系列债市违约案例的曝光,也将担保公司置于“放大镜”下,引发了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关注。

  早在2012年,担保行业在不断萎缩的业务量以及监管部门的清理整顿下,已经开始面临洗牌局面。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担保行业将面临严峻的大洗牌过程,只有少数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会在此轮优胜劣汰中胜出,预计今年就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担保公司会被清理掉。

  四川广东成倒闭潮重灾区

  担保行业的倒闭潮,近几年一直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到今年上半年,更是愈演愈烈,担保企业破产案例不胜枚举。

  而四川显然成为这股倒闭潮中的重灾区。

  5月初爆出资本大鳄“华通系”实际控制人疑似卷款跑路燃起的硝烟还未散去,7月初内江隆昌鹏润融资担保公司法人卷款2亿多元失联事件再次确认,随后又爆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汇通信用融资担保公司高管集体失联,导致50多亿元贷款风险敞口空悬……

  在今年的企业年检中,四川省有数十家融资性担保公司陷入破产深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全省共有12家担保公司因被列入不合格名单而被注销,不得继续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另有23家公司被列为整改类公司。

  广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广东省金融办公开信息,截至6月17日,今年广东省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这一数据基本等同于2013年全省被查处的严重违规担保公司数量。截至2013年年底,广东省共清理严重违规担保机构36家、分支机构13家。

  据了解,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

  盈利模式是倒闭主因

  出现担保公司大规模倒闭的现象有其必然性,近几年担保公司的盲目扩张埋下了危机的伏笔。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推进、民间融资市场的不断扩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民间金融机构难免良莠不齐,更多资质不高担保公司的倒闭已无可避免。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高杠杆、高风险的盈利模式才是担保业扎堆倒闭的关键所在——赚取的佣金较低(担保公司一般按2%~2.5%收取担保费),但承担的风险却很高(覆盖100%的代偿责任)。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单业务出现风险,就需要用约30单业务的收益来弥补。

  “2%的收益不足以承接100%的风险。”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总裁常虹称,一般而言,担保公司利润来自担保额2%左右的佣金收入和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利息收入,但却要覆盖100%代偿风险,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前提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导致担保公司的风险上升。这方面,温州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实体企业破产潮的背后,是超九成担保企业的关门倒闭。

  广东省金融办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融资担保行业盈利水平仍较低,盈利模式有待优化。去年该省担保业净利润8.8亿元,同比下降了12%,平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债券违约潮加大代偿风险

  2014年已成为中国债市的实质性违约年。虽然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发生违约的债券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干预下得以解决,但市场相信,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惯例即将走向终结,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

  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下旬,担保公司所担保的债券存量约为1200亿元左右。且担保的企业债以城投债为主,到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19年,需关注到期违约风险的集中爆发。

  以中投保为例,这是一家由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发起设立的担保公司,股东实力雄厚。去年11月,因受钢贸融资担保业务大规模代偿事件的影响,被联合资信列入信用评级观察的名单。虽然今年4月中旬暂时撤离观察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其担保代偿的风险警报已完全解除。

  中投证券近期发布报告称,钢贸风波后,中投保开始在公募债券市场担保发力,据估算目前融资性担保的资本放大倍数已达9.8倍,接近10倍监管红线,全部担保余额净资产放大倍数亦高于同类担保公司。中投保在保债券将于2016年至2018年迎来到期高峰,届时需关注可能出现的代偿压力。

  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对于此次担保公司大规模倒闭潮,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小企业违约率的上升,担保机构、担保行业风险增大是必然的,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而那些“内功好“的优秀担保机构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有机构预测,在此次行业洗牌中,或有三分之一企业会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我个人感觉,担保行业在这场风波中,如果能有10%突围就不错了。”2001年率先在温州成立的第一家担保公司——方兴担保董事长方培林如是说。

  数据显示,2010年,温州有担保公司300家。而根据温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温州尚存担保企业33家,且“除部分车贷担保企业情况较好外,有近半数仍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洗牌的推进,未来担保业可能会形成几家独大的格局。”常虹称,有着强大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会向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转型,逐渐弱化对担保业务的依赖;注册资本在2亿元以下的担保公司则大多数会在洗牌中消失,只有极少部分有可能会走细分行业的专业化路径,专做某一行业领域的担保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