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去担保先行 规避风险不为投资人兜底
发布时间:2014-07-28     作者:理财周报    来源:理财周报    浏览量:1454   分享到: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李天骄/上海报道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去担保化并不会成为行业普遍性原则,对于某些小平台来说,为了拓展市场及知名度,还须要提供担保。

  依靠平安集团金字招牌的P2P平台陆金所,已经走到了转型的边界线上。

  近期,陆金所官方却多次释放出信号,表示将逐步取消第三方担保。

  在今年5月于美国召开的第二届LendIt2014论坛上,陆金所副总经理戴修宪曾明确表示:“未来陆金所P2P业务的发展规划拟逐步取消第三方担保,采用个人信用评级的方式开展业务,并允许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自主选择投资产品。”

  而在此之前,该平台最大的卖点,也是引入了同为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对投融资进行了全额担保(本金、利息、逾期、罚息)。引入担保后,若借款方未能履行还款责任,担保公司将对未被偿还的剩余本金和截止到代偿日的全部应还未还利息与罚息进行全额偿付。

  或许陆金所从诞生之日起,就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介平台。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关联担保方平安融资担保的参与,既是平台的最大亮点,但也是陆金所跟所有P2P最大的区别。因为离开了这个平安融资担保,所有的交易链都无法形成,陆金所的核心其实是一个担保行为,而不是交易行为。

  眼下,不论是因为其合作的担保公司资产规模已成为业务发展的限制,还是受制于监管层的压力,陆金所这家P2P大鳄无疑已经走到了转型的边界线上。

  去担保早已准备

  早在2012年陆金所平台刚起步之时,知名投资人“江南愤青”就在其一篇文章中提到:“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平安融资担保的边际在哪里?平安可以担保十个亿、二十个亿,是不是可以担保一百亿、两百亿呢?我想这点总是不现实的,陆金所如果一直是这种模式操作下去,那就势必要考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再发展的问题。”

  同时,某不愿具名的知名人士也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其实陆金所在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去担保的打算。”

  该人士称:“如果再继续担保的话,平台本身就玩不下去了。作为一个平台,走到这一步,去担保也是个顺其自然的事。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想好这个问题了。”

  “去担保化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硬安上去的。陆金所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同时包含担保和不担保资产。那么现在企业做大了之后,从担保资产走到不担保资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该人士还表示。

  对于陆金所早就有取消担保的计划,翼龙贷CEO王思聪则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无担保的P2P平台之一,翼龙贷CEO王思聪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所有的金融产品,目前都是刚性兑付,如果让P2P也刚性兑付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都刚性兑付了,整个行业也就不存在了,就会演变成另外一种金融形态。市场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和方法不一样。”

  同时,王思聪也认为,对于“去担保”的概念,大家的理解有所偏差。目前要去的,是平台本身的关联性担保,并不包括第三方担保。

  “陆金所的担保是他自己的担保公司,而目前一行三会动向来看,关联担保是不被允许的,但第三方担保是可以的。虽然近期也有第三方担保失联的情况,但这是中国金融发展特殊时期的现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思聪补充道。

  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去担保化并不会成为行业普遍性原则,虽然陆金所率先打算去担保,但对于某些小平台来说,为了拓展市场及知名度,还是必须要走提供担保的路线。这个行业也远没发展到要全部去担保的地步。

  担保不在,玩家仍存

  对于撤销担保之后,还有没有投资者会玩下去这一问题,王思聪认为互联网的优势就是挖掘行业价值,适应大众的应用和需求,不会因为个体或监管机构的发展而转移,而应该以市场需求而转移。

  “P2P行业迟迟没有监管政策,也是这个原因。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在加速发展,很多P2P平台也不只做P2P了,也开始做众筹、做资产证券化,有的还变成了做银行信托通道。这个行业未来还会加速融合,不会以管理者意志而转移。”

  与此同时,在与投资者的沟通中,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投资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或是打算将部分资产转移到其他平台上。但仍有部分投资人仍对去担保持欢迎态度,因为“担保费需让渡部分给投资人”。

  某资深投资者薛先生表示,“陆金所去担保之后,仍会留一部分资产在该平台,但会选择信用等级最高的那类借款人,可以接受低利率,但不接受垃圾借款人”。

  薛先生还称,对于陆金所平台最大的担忧,是陆金所的标过大,不符合小贷特征,有企业绕道的可能。“投标方式必须改变,如果1W一个标我不会投的,必须降至100起投,分散坏账风险。”

  不排除发牌照可能性

  记者获悉,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即使去担保的概念频出,但P2P行业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是还没有到P2P企业集体去担保的份上,二是小额借贷市场上蕴藏的巨大需求会支撑平台继续发展下去。

  由于央行迟迟没有给出监管细则,对于行业接下来怎么走,如何走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目前的P2P市场上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多家平台都在进行自我调整。坊间流传的则包括监管牌照、风险备付金以及与保险公司合作等多种途径。

  翼龙贷CEO王思聪表示:“从各方情况看,发放牌照可能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可能会像第三方支付牌照一样,一批批的发。比如,符合监管细则的发牌照。愿意回归信息中介的就做纯中介。如果做担保的话,就向监管机构缴存风险备付金。”

  风险备付金则是指银行托管,企业、出借人、借款人各拿出一部分利润,找银行托管,起到风险拨备的作用。

  但上述知名投资人也表示了对发放牌照的疑虑:“虽然不排除有发放牌照的可能性。但个人认为,从政府角度讲,是不应该发放牌照的。因为谁可发谁不可发很难用一种标准来界定。而且,也无法确定发了牌照的平台有没有问题。”